发表于 2017-06-13 14:57
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尼勒克县扶贫办提供)
作为国家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尼勒克县坚持以党建为“新引擎”、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轴”、党员干部为“主力军”,探索“党建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形成了“一核多元、活力四射”的党建扶贫体系。
就业脱贫 产业扶贫
古丽孜拉·奴加艾力是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村民,她们一家五口通过三人就业,让一家人彻底脱了贫。
“以前住土坯房,现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富民安居房,这三年来,日子过得一年一个样。”古丽孜拉·奴加艾力说,一家人还种上了大棚蔬菜,发展庭院经济,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
套苏布台村村民、30岁的阿西艳·艾力拜西来到乡里的服装加工厂学习缝纫技术,每个月当学徒都能拿到1500元至2000元的工资,预计今年就能脱贫。
“我们一家以前以放牧为生,收入特别低,现在可好了,每个月有1500元到2000元的工资,今年要好好干,一定要实现脱贫。”阿西艳·艾力拜西说。
套苏布台村是一个坐落在天山深处的牧业村,农牧民收入很低,是重点贫困帮扶村,2016年脱贫36户157人,2017年计划脱贫42户144人。今年,套苏布台村党支部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基地,鼓励全村贫困户外出务工挣钱。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该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探索建立了“党支部+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积极建立产业党组织,推行“党组织+劳务输出合作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夯实党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基础地位,形成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入融合的工作机制。
在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脱贫创业孵化基地,几十位妇女在这里实现了就业,柯赛绣、手工地毯在妇女们灵巧的手里一件件成型。
乌兰古丽是第一批进入孵化园的工人,她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看到乡里要建立脱贫创业孵化园,闲在家的她便积极报了名,现在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
在喀拉托别乡萨依博依村托牛所,实现了村里贫困户的扶贫牛统一饲养、统一分红。艾克拜拉勒是托牛所的工人,也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他每个月有3000元钱的工资,还有两头扶贫牛,如今不用贮备饲草料,每年还能得到两个牛犊,日子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构建“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
尼勒克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责任体系,大力开展定点包村扶贫和领导、干部“结对子”帮扶工作。
同时,采取县级主管部门抓业务指导,乡镇党委抓组织领导,村级党组织协同抓的方式,推动行业协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规范管理,发挥作用。
全县在职党员干部全部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乡、镇、村、社区均建立帮扶台账,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帮扶人都有户。
发挥党组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作用和优势,按照“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等形式,将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等紧紧凝聚到了村党组织周围,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
按照“党建富民”工程,加大在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力度,在产业发展链上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依托人才工作室,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