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11-22 11:53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是1966年时建造,碑高11米,碑座宽6米,南侧为大理石贴面,横刻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碑座北侧嵌5.4米长的汉白玉浮雕,雕刻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战士、游击队员跃马横枪,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碑座东侧有“娄山关战斗简介”碑文一方;碑体为两根并立的文化石巨柱,顶削为斜尖,状若两把红军刺刀,又象征娄山关群峰刺天,中通一线的险峻形势;碑体二柱,蕴含红军“二渡赤水”、再克娄山、重占遵义的军事行动。碑体二柱的上方分别嵌黑色大理石,南侧雕一面红军战旗,标志红军攻克娄山关;北侧镌刻张爱萍将军长征时作于县境的《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山脉中因褶皱断裂而形成的山谷,主峰海拔1576米,史籍中记载"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即是对此险要地位最简明的描写。娄山关北起桐梓县城,翻越娄山关后,途径板桥向南延伸,全长30公里,是贵州北部由遵义通向桐梓的门户,由桐梓继续北上即可到达四川。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征途中,红军在娄山关曾发生过两次重大战役。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为保证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从遵义出发,由南向北攻克娄山关,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红军在娄山关的第一战。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根据敌我态势,指挥红军北上渡过长江,转移到四川,打算与在川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当机立断,率军二渡赤水,由北向南回师黔北,由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娄山关歼灭黔军四个团的追兵,取得了长征以来首次大捷!夺取娄山关后,紧接着又是勇追猛打,一鼓作气再占遵义!娄山关大捷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歼灭红军的梦想。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进驻遵义,与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队进行了多次的殊死的攻歼争夺战,很多红军战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付出他们年轻的生命。最终娄山关被攻破,红军占领了关口,为挥师进军遵义扫平了道路。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记住了这些英烈名字,也让身为后人的我们记住正是有他们的牺牲才有如今平和美好的生活!向烈士致敬!
评论 (0人参与)